发票博物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票博物馆 >
发票博物馆
中国发票博物馆:一座博物馆讲述中国近代经济史
时间:2017-07-17 16:49:08  浏览次数:56
中国发票博物馆是以自清康熙年间迄今各历史时期的发票税票、田房契约、财务账簿、商号印章等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展览。本博物馆藏品展示的是近两百年来我国发票真实发展、演变过程,对我国发票印制、开具、管理、使用的历史轨迹进行直观再现,反映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及现实问题。

中国发票博物馆2012年10月批准建立,2013年9月28日正式开馆,是迄今国内首家以“发票”为主题的展馆。本博物馆呈开放式设计,并设有互动设备以便您更好地进行参观、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触摸历史真实的过去。博物馆文物陈列共设四个展区,收藏有各类税务票据文书等千余件。

相关阅读:

苏州码子

总说:苏州码是我国独有的计数符号,产生于800多年前的宋朝,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在我国的使用早于阿拉伯数字。因流传于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苏州而得名,明见又称之为花码、草码、暗码、商码等。时至今日,在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仍有华人在使用苏州码子。

这是一组古老而神秘的数字符号,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民间最为经常使用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是世界上唯一古今通用的数字。这种我国独有的计数符号,起源于更为古老的筹算数字及记数法,至明代形成为完整、统一进位制计数系统,被全国商业界作为暗码使用,并盛行于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苏州,所以通常被称为“苏州码子”。

著名经济学家李伯重先生曾撰文称,我国历史上所用的会计数码,原来主要是汉体数码(即一、二、三等)和会计体数码(即壹、贰、叁等),这些数码或容易混淆或书写麻烦,计算中颇有不便之处。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这种商业数字,它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使用简单,以棍竹为笔、以灰土为墨即可,简捷明了,尤其适用于运算过程,故经常用于各种经济行为,也因此,这种商用数字有着多种称呼,用于记账时叫“账码字”,在服装行业叫“衣码字”,在菜蔬交易中称“菜码字”,在药材交易中称“药码字”,在肉货交易中叫“肉码字”,在码头或仓储行业称“码单”等,甚至在我国宁波地区被形象的称为“柴爿码子”,意思是说它像用柴火棒子摆成的。这种商用数码组合在旧时的各种契约、帐表、私钞、当票以及背书等几乎所有涉及数字约定和有关经济方面带有数字的文档中大都可见痕迹,至清末以前,其不仅广泛应用于民间,还也被用于官方文书,如公文、官帖,甚至户部发行的银票等,可以说是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及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用以记载账务和表示价码。从晚清的情况来看,经济文书尤其是商业凭据多是会计体数码、汉体数码、苏州码字三种数码合用,以相互印证防止造假。

阿拉伯数字大约在13到14世纪传入我国,被国人称作洋字码,但由于我国社会记账所使用的为竖式账本,用传统商用数字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初由于外国经济入侵,旧的记账方式逐渐被新的记账方式取代,于是,阿拉伯数字逐步推广使用,进而逐渐取代了传统商用数字,苏州码子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版权所有©莆田市经济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