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经济研究 >
经济研究
包容性增长概念解析
时间:2017-07-15 19:41:33  浏览次数:56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解析
  “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在2007年8月9日北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亚洲开发银行针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目的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1]
  一、包容性增长的概念界定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没有人给予准确的定义。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In-clusive”有“包括提到的所有的天数(或月、数目等)在内”,“包容广阔的,范围广泛的”意思,与“Exclusive”相对。“Exclusive”意思有“排外的,唯一的”、“独占的,独有的”。包容一词的中文两个意思,一是宽容,《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二是容纳,明李东阳《大行皇帝挽歌辞》:“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中,庄建认为,“包容性增长”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是可持续的、协调的、更多关注社会领域发展。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考虑至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这种发展的成果。”马晓河认为,“我理解的‘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汤敏认为,“最核心的含义,就是经济增长让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让其多受点益。”[2]
  可见,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强调非排他性,即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有一部分群体(欠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有一部分因素(如环境因素)、有一部分社会资本(如道德)为代价,是一种普遍受惠的共享式增长,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增长,一种和谐共赢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容
  从包容性的概念及其所倡导的理念看,可以得知,包容性增长包含着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1.经济稳定增长。包容性增长的首要内容是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才能为保障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权提供物质保障,才能实现每一个公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稳定”,就是要处理好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克服市场局限性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分配领域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原则,防止收入差距扩大;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平衡,促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能使每一个人都应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机会,是指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对每一位社会成员而言,机会是一种资源。机会平等,每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进入各种社会领域,凭借其自身的能力按共同认可的规则进行竞争,从而获得其相应的社会资源或利益,凡是具有同样潜能的社会成员应当拥有同样的发展起点以便争取同样的前景。机会平等为每个人、每个国家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有效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高的发展期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每个人的发展积极性和潜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繁荣。因而,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
  3.经济增长能给每一个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利益。由于受到人们的禀赋、出身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等构成的先天因素的制约,受到分配不均、社会排斥、体制障碍及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等构成的后天因素影响,必然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在当代现实社会中,贫困不仅仅是收人和支出水平低下,也包括人们发展能力(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低下。此外,贫困还涉及脆弱性、无话语权、无权无势、缺乏法律保护、不受尊重、社会排斥等因素。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强调贫困人口大参与经济增长、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分享增长成果方面不会面临着能力的缺失、体制的障碍和社会歧视。因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对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因而,包容性增长本质是共享式增长,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4.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必须与其他要素的发展为条件,需要其他要素的变革来与之协调,否则该要素的发展是不可持续。总之,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和发展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利己与利他的平衡,物质生产与精神富足的平衡。
  在全球化背景下,包容性增长包括国际间相互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保证其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受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文化上相互包容,安全上相互信任,环保上相互帮助,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包容性增长辨析
  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体现的内容,“科学发展”皆已涵盖。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基本认可的”,“如果说中国社会没有‘科学发展观’,我们从别的地方拿来一些好东西为我所用未尝不可。问题是我们现在不仅有,而且还很好,却不知珍惜,甚至还去买椟还珠,真应了中国古代禅宗大师的一句警世之语:‘舍弃自家宝,沿街去乞讨’”[3]。因而,阐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理解倡导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包容性增长所追求的机会平等、共享共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内容,在科学发展观中皆有涵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所反映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一是从指导思想看,包容性增长是党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包容性是世界银行提出的,其所反映的理念与罗尔斯《正义论》所提到的正义的两个原则是一致,一是平等自由原则,二是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及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二是提出的针对问题不同,包容性增长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的,并不涉及特定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科学发展观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关于“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的基本问题提出的,涉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涉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三是二者的地位不同,包容性增长主要针对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其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改革是针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服务,因而主要是指导的经济领域变革和发展,有着具体的运作策略和衡量指标;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体现出来。总之,“包容性增长”与这些年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推动包容性增长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由于推动包容性增长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而包容性增长没有写入“十二五”规则之中,也在理情之中。同时,忽视科学发展观与包容性增长的区别,否定包容性增长独特价值,是不可取的。包容性增长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对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倡导、践行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和经验。中国倡导和践行包容性增长,使得我们与其他国家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中有了更多的共识,有助于中国借鉴别国经验,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作者: 华南师范学校政治与行政学校 李权广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版权所有©莆田市经济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