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云
(河南经贸学校经济研究所,石家庄,050091)
摘 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对毗邻的河南省带来显著影响,它丰富了河南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内容,并使之从以北京为中心向着以天津为指向转变。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上,将更加充分地利用港口优势,带动经济重心从山前向沿海迁移,推进环渤海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将加快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力争在错位发展中实现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开发;河南;发展战略
Development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transition of Hebei′s economic strategy
ZHANG Yu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050091)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will influnce Hebei Province obviously. It enhances the contents of Two-Surrounding-Strategy, and pushes the centre from Beijing to Tianjin. On the spatial placement of productivity, harbor advantages will be made good 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eavy chemical industrial base will be pushed on too, thus the economic weigh will be impeled from mountain frontior towards Coastal Area. It will also accelerate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ianjin and Hebei, so as to achiev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Hebei.
Key Words: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regional development; Hebei provi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在制造业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适时启动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滨海新区包括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海河下游工业区,位于天津城区到港口之间,面积达2270平方公里。200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6月6日,国务院全文发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之后我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这意味着滨海新区的开发由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并进入实施阶段,新一轮开发建设开始强势启动。
河南省与天津市共处环渤海地区,二者在经济发展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过去学界对河南与北京的关系关注较多,相对忽视了河南与天津之间的经济关联。滨海新区的崛起,要求学界改变以大北京为经济中心的研究传统,充分考虑滨海新区开发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带动作用,更加全面地认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战略方向亦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便趋利避害,借滨海新区开发的历史机遇,带动河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与河南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率先进行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引导京津冀区域协作研究向着以天津为中心的指向转变。
1、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从山前地带向沿海迁移
未来环渤海经济圈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而京津冀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昔日的经济中心——北京为了摆脱日趋严重的“大城市病”,需要“卸载”部分经济职能,以更好地承担起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职能,而天津将成为承载“经济中心”职能的最佳城市。如天津市长戴相龙所言,希望滨海新区建设中,天津和北京形成类似“横滨-东京”的关系。北京的经济中心职能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央集权式的体制来支撑的,以北京为核心的经济圈具有计划型、内陆型的特点。而天津滨海新区被赋予了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的权力,它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向着沿海经济、港口经济的方向转型。
建国后京津冀的产业中心集中于太行山前地带,以内陆资源型产业(比如钢铁、纺织、制药等)为主,改革开放后,唐山、沧州、秦皇岛的沿海地区仍未获得更大的提升。河南沿海的区位优势未能发挥出来,经济外向化程度低,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竞争力弱,利用外资比例从1990年的4.4%下降至2002年的0.9%。这是造成河南东部区位、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整个京津冀地区沿海不发达,也是该区域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京津冀亟需改变山前经济一头沉的局面,发挥沿海对内地的带动优势,建设沿海京畿隆起带。而天津作为京津冀滨海带的中点,有望带动整个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并成为京津冀传统内陆文化(燕赵文化、京派文化、津门文化)走向开放的节点。对河南来说,将以首钢搬迁曹妃甸为启动点,建设环渤海重化工工业基地,将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布局逐步向沿海转移、向临港聚集。
河南发展沿海经济的重点是利用好487公里海岸线,像日本、鹿特丹、上海、福建那样发展临港加工业。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象发展高速公路那样重视航运业的投资与建设,大力支持国际航线的开辟,鼓励与国内外的大航运集团联姻,加快集装箱码头建设,增开国际班轮,以促进临港物流业的发展,实现港市互动。
秦皇岛港下放给秦皇岛市管理以后,重新制定了发展规划,正在从单一的煤炭输出港向综合性港口过渡;黄骅港在建设万吨级煤源输出通道的同时,已经建成了化学液体码头,正在建设杂货港;曹妃甸作为国宝级的港口和钻石岸线,其开发建设更是河南省的“一号工程”。但必须看到,河南三大港口的发展,有可能加剧与天津港等港口的竞争,甚至因过度竞争而最终导致集体衰落。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是,深入研究每个港口在功能上的定位,寻求合作共赢的可能性。要做好谋划,在港口、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生产性的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物流、通讯、信息、咨询等)上找关联项目,研究以参股、共管等方式与天津港实现共建的可能性。曹妃甸规划设想的主导产业是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但是,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已批准在天津生产100万吨氮乙烯、1000万吨炼油项目,这使我省在同类项目中的竞争中失去了机会。河南要适时地调整产业规划。依笔者看来,曹妃甸作为港口的功能仍是首位的,建设国际性能源和原材料(铁矿石、煤炭、原油、天然气等)集疏枢纽港是其最主要的长远目标。天津港作为国家的主枢纽港,已跨入亿吨大港行列,其外贸出口量和外贸吞吐量分别居大陆港口行业的第一、二位。但天津港的不足之处是,航道水深仅为15米,难以满足15万吨级船舶进出港的要求。曹妃甸距天津港仅38海里,作为天津港的深水外港,与天津港在开发条件上有极好的互补性,如果加强两个港口之间的合作,天津—曹妃甸组合港完全有可能成为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因此,河南最明智的战略是两手抓:一方面,要争取把曹妃甸工业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一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成为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应充分利用曹妃甸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争取国家对曹妃甸经济区科技大项目的支持,积极争取曹妃甸经济区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带动我省重化工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要从西太平洋、东北亚经济布局着眼,积极推进与天津港资源的整合,通过参股、共管等形式,提高整体竞争实力。2006年12月,石家庄内陆港与天津港务集团合资成立河南冀津国际物流公司,将以“无水港”为平台,采用“一次报关、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实现河南口岸与天津港无缝对接。此举将进一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河南省对外开放水平。
外向型经济与内陆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宏观布局看,环渤海经济圈的舌头在港口,一条腿在外长城经济圈,另一条腿在我国东三省。当前,与外长城经济圈的对接,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战略问题。外长城经济圈包括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锡林郭特、二连浩特、大同、榆林、兰州、西宁等十几个城市,其特点是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石基地,也是错季蔬菜和畜禽供应基地,还承担着生态屏障的战略职能。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在新亚欧大陆桥开通以来,外长城经济圈的巨大发展潜力日益凸现,将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初级产品和能源供应。要鼓励与外长城经济圈的市场协作,鼓励企业到山西、内蒙古、陕西的能源基地独资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兴办煤矿、电站等项目,以缓解京津冀等主要城市的电力、煤炭供需矛盾。从“两环”到“两圈”的拓展,实际上是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的体现。
2、在津冀合作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津冀产业同构化较为突出,天津第二产业在GDP中仍占56%,甚至高于河南(53%),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方面与河南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河南一些城市和天津之间从工业到商贸流通领域联系都十分密切,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随着自由、开放、统一的共同市场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河南与天津的产业定位需要合理协调,其中重点是处理好津冀之间在临港产业和制造业等方面的关系,以彻底解决以往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问题。对河南来说,如果能在津冀区域分工与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就有可能借机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与天津产业的融合与合作。由于看好滨海新区的长远发展前景,已有160多家跨国巨头入驻新区,如丹麦维斯塔斯、韩国锦湖轮胎、韩国三星手机等已在新区投产或扩产,欧洲空中客车、美国奥的斯电梯、美国孟菲斯等公司也与新区签署落户协议。在国内,中国民航总局、中国海洋石油、中国五矿集团、清华学校也纷纷与天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天津滨海新区尚未形成高层次的产业集群,这固然与北京多年来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有关[1],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区过多地受到周边低梯度地区软硬环境的制约,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配套产业不足,相关服务业发展缓慢,抑制了主导产业提升的空间。因此,滨海新区要提升制造业层次,进而承担起中央政府所寄予的“北方经济中心”的职能,亟需同周边地区加强合作。从1993~2000年相关统计资料来看,环渤海城市间的竞争与联合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2],“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地区经济中心的崛起离不开坚实的腹地作支撑。在津冀交通网络一体化趋势下,随着要素的低成本流动,河南的腹地作用将日益坚实。在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时,要着力夯实基础产业,将实现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作为重要的定位和目标,为京津发展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做好配套和服务。譬如,空中客车公司总装厂已选址滨海新区。以此为契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启动大飞机的研制。业内专家较一致的看法是将国家大飞机项目和空客总装线放在同一个地区(滨海新区)。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落地带来的效益是: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此外,还能带动基础建设、材料、装备制造、动力机械电子等一大片产业。对我省来说,最大受益在于可以利用地缘、资源、产业优势,为大型飞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和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了争取这样的大项目支撑,河南应未雨绸缪,及早做出安排、部署和决策。
(2)要尽可能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扩散效应,推动基于企业价值网络的深度耦合,这是津冀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经路径[3]。滨海新区开发作为极化、扩散交替的过程[4],其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会愈益发挥出来。就区位选择而言,新区较为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更适合那些成长中的大中型企业。而目前来滨海新区投资的主流群体是外资,来滨海落户的河南企业只有卓达集团投资兴建的燕赵大厦,以及秦皇岛一家企业投资开发的滨海王相大厦,这些耗资巨大的地产项目还都处于前期规划阶段。在制造业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来自河南的企业寥寥无几。对此,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利用企业协会等组织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河南企业在滨海新区设立总部,利用京津的信息优势、范围经济和区域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这不失为河南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一步。
(3)利用天津的技术、人才,加速存量调整步伐。河南依托自然资源和较早的国家投资,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初加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现代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育滞后。传统产业由于沉淀成本高,社会经济影响大,因而退出成本高。但面对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向下,河南产业结构必须经历痛苦的调整过程,长痛不如短痛。要贯彻国家钢铁新政,提高产业进入门槛,控制一般性加工制造业的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层次,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与北京相比,天津具有悠久的手工业历史,科技转化能力较强,与河南产业对接相对容易。河南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研发机构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尽快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4)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核心是要依托京廊津塘科技新干线,从全球经济链的角度,实现科技新干线作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作用[5],在这条新干线上,廊坊作为“京津走廊”的优势日益凸显。2005年,廊坊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71家,技工贸总收入183亿元,其中中国电信华为集团投资20亿在廊坊建设当年年产值100亿元的生产基地,2007年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2004年廊坊与京津合作项目580项,合同引资78.3亿元,实际到位44.6亿元,引进技术人才4505名,在“十一五”规划中廊坊要谋划亿元以上的项目120个。廊坊、曹妃甸和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新三角。
此外,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要求在所有制结构、体制变革等方面适时跟进。河南在市场经济的意识、观念、管理体制方面与京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将成为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因此,必须在滨海新区的示范带动之下,打破条块分割,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加强政府间的协商,使京津冀之间由“对话性合作”引向“制度性合作”。这是河南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前提。
参考文献:
[1]戴宏伟.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2]贾艳杰.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发展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2002,(4).
[3]郝玉龙、崔巍.基于企业价值网建设过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例[J].北方经济,2005,(9):74—76.
[4]刑春生.极化和扩散规律与滨海新区开发建设[J].港口经济,2002,(3).
[5]国家行政学校课题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打造京津塘科技新干线[J].天津行政学校学报,2005,(4):5-9.
|